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天长风俗-生产类

天长风俗-生产类

关键词:天长风俗,生产类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天长市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tianchang.gov.cn/
  • 感谢 tianc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89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天 长 风 俗

  
天长地处江准之间,属吴头楚尾。特殊的地理环境,悠久的历史,形成独特的习尚。衣食住行,交往礼节,岁时节令,无不有约成之规。汊涧盼子,妇女“丢筷短子”、秦栏“坐热窝事新子”;铜城守岁酒必上“樱桃肉”;冶山春节吃“十香菜”,及所谓“百里不通风,十里不同俗”。丰富多彩的“规矩”中,既有纯朴民风之传留,也有陈规陋习之遗害,瑕瑜互见,糟柏与精华并存。建国后,政府倡导移风易俗,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时代风潮冲击,诸多遗风旧俗,不为看重,逐渐削弱,简化变易,乃至消灭。近年,随着国家政策之宽松,一些地方有旧俗恢复,形成新风旧俗杂存。

生产类

  农业

  敬牛栏和喂牛饭:东南乡镇及北乡老港一带农户,旧时除夕敬牛栏,并喂牛一碗饭。边喂边说: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三十晚上给你一碗饭;用力拉,带劲挣,明年帮我苦个粮满囤。”

  敬土地年初一(也有自三十)凌晨,农户以“三牲”(猪头、大鸡、鲤鱼)供品争先敬土地神(土谷神),祭祀后,携回供品全家共餐。此俗“文化大革命”其间绝迹,近年所抬头。

  请茅七姑娘:正月十五,农妇在茅坑旁敬香祷告:请茅七姑娘(有的称灰堆姑娘或紫姑)上来看灯“,然后在篾畚边上插根银针,两人抬进屋,覆下悬空,下撒青灰,针在灰上转动,以所画笔数,预卜人事年景。此俗建国后少见。


  开秧门和吃了秧酒:每年第一次栽秧谓之“开秧门”,主人办酒招待帮忙和雇工,意在提高工效,不误季节。插完秧,留两撮秧苗。一撮摆在牛汪里,一撮甩上屋顶,以测年景(秧根朝下,预示丰年,反之荒歉)。然后吃“了秧酒”,以示庆贺。农业合作化后,此俗一度消之。近年来,栽秧时相互请工较多,吃“了秧酒”之风复盛。

  号子·秧歌:旧时农民在劳作时有“打号子”、“打咧咧”、唱秧歌等习俗,用以振奋精神。挑粮担土时盛行打号子,语言通俗俏皮,富有气势和韵味。种田耙地时多在清晨和黄昏,一人劳作,以“打咧咧”清除寂寞。“打咧咧”天词,反复哼出一种高昂、明快、悠扬的音调。插秧时妇女喜唱秧歌,亦称“打秧号子”。众人领唱“过门”(格登哉、格登哉……)一人唱歌词,隔趟相和,此落彼起,情趣盎然。

  锣鼓车:天长提水旧时用水车。车水活重,由壮劳力分两班轮流踩,边踩边敲锣鼓,有“凤点头”、“急急风”、“叠宝塔”等曲牌,有的还伴唱锣鼓调,建国后,水车渐少此俗日稀。

  敬场头和吃糍粑:旧时农户秋收打第一个场时,以“三牲”祭场神,祈祷“打盛场”。表了场清,则以糯米饭搓成团子,滚上炒熟的芝麻,俗称“滚蚕团子”,雇工吃后而离开,建国后此俗消之。

  做青苗会和牛栏会:此俗久远,以自然村集资请“香火子”做青苗会,祈祷丰收。为了耕牛膘肥力壮,养牛户联名做牛栏会。建国后此俗已绝。

  工商

  祭祖师:瓦匠祖师张班,要匠祖师鲁班,相传张班是鲁班的师兄,故该市瓦木匠同时操作时,瓦工居先。建国前,城区瓦木匠户农历(下同)七月二十一日(张鲁二班得道日)齐集财神庙设神位祭祀,仪式隆重。民国18年(1929年)财神庙被毁,祭祀遂止。每逢建房上梁,造船上大腊、头板、打排斧、闭龙口、竖大桅等关键工序,主要择吉日在工地举行祭祀仪式。

  铁、铜、银、锡、冶诸匠久奉李老君。城乡铁匠每年二月十五、五月初五、八月二十五面对大炉祭祀;其他各匠则在四月二十和六月二十日。抗日战争时期,手工业凋蔽,此俗消失。理发俗称“飘行”,崇奉罗祖。每年七月十三日罗祖诞辰日按资排辈,轮流集会奉祀,吹拉弹唱,尽情欢乐,故该市理发工人大多擅长管弦乐器。建国后,祭祀已绝。


  收徒:各匠收徒均取“投师纸”。铁匠满师需办“谢师酒”,否则不退“投师纸”。无“投师纸”徒弟不管在谁家铁铺,都享受不到“小货”(每件制成品的收入提成),同行也不承认他是师傅。建国后,此俗复存在。

  敬玄坛和接财神:旧例商家每年正月初二,祭祀“招财进宝”的玄坛菩萨。新雇店员正式进吃“玄坛酒”。初五凌晨接财神,祭祀十分虔诚。最后燃放长鞭,俗称“财神鞭”。

  
    开市:建国前,商店春节期间一般不商业。正月初五后的第一个集叫“小开市”,第二个集期叫“大开市”,各商店争放鞭炮。这天,各行各业,挑贩行商者来赶集,名为“亮市”。一些大商店还设宴招待老主顾,以示招待。抗日战争时期,此俗消之。

  雇退店员:新雇店员一般在正月初二进店。此后店主每月初二、十六中午中几个荤菜,改善伙食叫“牙招”,又称“打牙祭”。如辞退店员,则在除夕晚宴上请坐首席,亲斟一杯酒,说几句客气话。席散,被辞店员卷铺盖离店。

  船渔民


  船、渔民生产、生活向无保障,多求助神灵。船民奉祀七公大王,渔民信奉金龙四大王。每年分别集资轮流请“香火子”做三天三夜的“大王会”,祈祷顺风顺水,多捕鱼,人口平安。他们平时衣食不周,人称船花子“水獭猫”,每次做会却倾囊竭力,俗说“尽家冲”。生病一般不请医生,听凭神父巫婆求神摆布。建国后,随着生产、生活条件的改善,船、渔民生产、生活都有了保障,迷信活动逐渐消之。

  岁时类

  春节: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日为春节,俗称“过年”,传统节日。春节期间,人们穿好、吃好、整日玩乐,其礼仪习俗也甚多,有守岁,吃年饭,吃汤圆,敬天地、家堂、祖宗,拜年,贴春联、门神、年画,放鞭炮,走亲戚,放烟火等。各行各业还有其它特殊习俗礼仪,如农民敬土地、初五财神日接财神等。年初一这天,忌讳多,如不扫地、不倒水、不动剪刀针线,不“开生”,不说不吉利话等。


  元宵节:古称“上元节”,天长俗称“灯节”,时在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八日。源出东汉明帝提倡佛教,于上元夜在宫庭、寺院“燃灯表佛”,令土族、庶民一律挂灯,后演变为民间盛大节日。天长元宵节自古即盛,有吃元宵、观花灯、要礼火、打灯谜等习俗。地方年景好,即举行“闹花灯”,于正月十三试灯、十五正灯、十八落灯。是时,家家户户、各行各业皆出灯,白日玩龙灯,花船、花担、台阁等。夜晚观灯。灯型有飞禽走兽。翎毛花卉,各逞姿态,争奇斗妍,灯节最后一日于阔水处放荷花灯,民间算有“上灯元宵落灯面”之俗。

  二月二:俗称“龙抬头”。有娘家接女儿、女婿聚餐习俗,谚云:“二月二,家家接女儿”,也有“抱土地灯”习俗。是日晨,妇女不骂之户,邀集亲友,敲锣打鼓去土地庙抱红灯笼回家以求生子,常途中遇另一户抱灯,抱回红灯,挂不孕发卧铺帐事上,碰巧生子,于次年二月二送十三只红灯到土地庙酬神,别家再抱。今接女儿之俗尚存,抱红灯俗随土地庙消失而消失。

  清明节:这天,各家门前插柳,妇女喜戴柳球;早晨吃饶饼,中午备菜饭祭祖先或去墓前祭扫。建国后,祭奠日少,多数介入整墓地,上坟凭吊。机关学校、群众团体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和烈士墓祭扫,敬献花圈,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

  端阳节:五月初五为“端阳节”,俗称“端午”。吃粽小孩子已成传统风俗。粽子有实心,有包馅,馅子有咸瘦肉、火腿、红枣等。各家门头插菖蒲、艾,悬挂钟馗辟邪。儿童背艾叶虎,穿虎头鞋,围绣有“五毒”(蚊、蛇、蝎、壁虎、蜈蚣)的兜子,腕系彩线扣银铃索子,颈挂彩络咸鸭蛋。跳判(由人扮演判官)的换门逐户跳舞。道士送“端午符”。

  正午时,合家聚餐“躲午”。饮“雄黄酒”时,将沉淀的雄黄在孩子的额上画“王”字,手臂也抹一些,意在驱避“五毒”。午后,该市曾有赛龙舟的习俗。

  中元节:七月十五为“中元节”,俗称“七月半”,农村谓之“鬼节”。这天和清明一样,须祭祖,同时,城区和大镇从这天起至七月底,每晚在街道上清僧道做“盂兰会”,超度“孤魂野鬼”,夜间放荷花灯。此俗建国后消亡。

  中秋节:八月十五为“中秋节”,俗称“八月半”。旅外的尽可能赶回来吃团圆酒。煨鸭子、煎藕夹是中秋节的传统菜肴。晚间,在室外设香案,供月宫嫦娥像,陈列月饼及鲜藕、菱角、鸡头苞(芡实)、毛粟、石榴、芋子、毛豆荚等。有的小孩点“月宫灯”、“走马灯”,并以瓦片垒“宝塔灯”。全家对月跪拜,谚有“在家不敬月,出门遭雨雪”。敬月后,分食月饼,如有人在外,即留一份或寄去,表示团圆。

  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敬月活动已少见。但亲友相互赠月饼、礼品的习俗很流行。

   重阳节:九月初九“重阳节”,简称“重阳”,古有佩茱萸登高的习俗。面饼店以米粉蒸方糕和捏成的小羊,并制彩色的三角旗子、名“重阳旗”。出售时,羊、旗、糕全套,供不应求。次日农民和菜农将旗插在田头、菜园,以驱逐鸟雀。此俗如今已少见。

  冬至:俗称“过大冬”,农村正是农闲季节,故敬祖先的菜肴比清明、七月半要丰盛得多,往往忙到天黑才祭奠,故有“早清明、晚大冬”之说。


  腊八:腊月初八吃“腊八粥”,本是寺庙礼佛之举,也是该市传统风俗,这种粥,考究的除糯米外,还加经黑枣、蜜枣、白果、莲子、菱角、胡罗卜等。抗日战争前,壮观灵姑将腊八粥挑到四门街上卖给小孩吃,经常供不应求。目前,少数家庭的有吃“腊八”的习俗。花式不全,只是应景而已。

  祭灶节:俗称“送灶”,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、二十四(官三民四),于祭灶前数日,尼姑庵即开始向各户送“灶疏”,是日各家各户焚香供食物,送灶神上天宫。送走“灶神”,“家天王笤竹舞”,即用竹笤打扫户屋,曰“掸宅”,并理发、洗澡、去尘秽,净庭户,以迎新年。

  除夕:俗称”年三十子“,农历年最后一天夜晚,该市俗:除夕前一日,家家祭祖先,为“家祭”;除夕当天,贴春联,贴“神恭郁垒”门神,贴年画、户内外气象一新。晚全家围坐吃“辞岁酒 ”(或称“守岁酒”),酒席菜肴比较丰富,即使贫困人家,千方百计也要稍比住日有改善。吃罢“辞岁酒”,厨房忙搓初一早晨吃的元宵,然后一家人“围炉”娱乐、谈天的守岁,至子夜天大门燃放鞭炮,迎接的岁到来。

  建国后,除迷信活动,除夕习俗多有保存、近年“围炉”娱乐守岁、多看电视节目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