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天长风俗-礼节类

天长风俗-礼节类

关键词:天长风俗,礼节类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天长市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tianchang.gov.cn/
  • 感谢 tianc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62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天 长 风 俗

  天长地处江准之间,属吴头楚尾。特殊的地理环境,悠久的历史,形成独特的习尚。衣食住行,交往礼节,岁时节令,无不有约成之规。汊涧盼子,妇女“丢筷短子”、秦栏“坐热窝事新子”;铜城守岁酒必上“樱桃肉”;冶山春节吃“十香菜”,及所谓“百里不通风,十里不同俗”。丰富多彩的“规矩”中,既有纯朴民风之传留,也有陈规陋习之遗害,瑕瑜互见,糟柏与精华并存。建国后,政府倡导移风易俗,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时代风潮冲击,诸多遗风旧俗,不为看重,逐渐削弱,简化变易,乃至消灭。近年,随着国家政策之宽松,一些地方有旧俗恢复,形成新风旧俗杂存。

礼节类

  往来应答


  天长人民社交活动中,颇重礼节,有“礼多人不怪”之说。同时子女对父母尊长应早请教、晚问安;晚辈路遇长辈,作揖,待长辈走过再走。平辈见面,互相施拱争礼,如拜访则有迎客让坐、献茶、必要时留饭,送客等礼节。建国以后,一般人见面握手问好,晚辈见长辈只打招呼,不再施礼。

  该市人重视“礼尚往来”,有馈赠礼品之俗,一般婚嫁、寿庆、丧事、生子、中考等都要送礼。礼的内容有钱、有物、数量因人因事而异。

  

    婚嫁

  旧时婚嫁,须遵父母之命,媒说之言,造成许多婚姻悲剧。青年寡妇守节,未婚时就病危、新娘进门冲喜而守“望门寡”的现象甚多。官绅纳妾,收养单养媳,小男大女成亲等现象城乡皆有,建国后,上述习惯已根除。

  民国时期,定亲之前,请算命的“合婚”如无冲克,即由男女双方家庭择日下聘,聘礼名为衣料,首饰或现金等。定亲后、双方开始筹备,男家整修新房,购置礼品,女方则要准备衣物及新房内的家具,俗称“陪奁  ”,殷家人家还陪姑娘田产,中为“陪奁田”。男方定下迎娶日期,备红贴,俗称“鸳鸯扣”,将男方生辰八字填上,并在扉页上写“苏才郭福”或“江山共老”上联,由媒人送达女家;女方也写上生辰八字,在前页上对上“姬子彭年”或“日月同庚”下联,再由媒人送回,叫“传红”。亦有女方在“下小定”“传红”时,趁机索要彩礼,双方讨价还价,媒人奔走调停的。


  迎娶之日,男方备花轿、鼓乐迎亲。花轿临门,新娘穿婆家衣服,须哭(哭嫁),否则于娘家不利。花轿抬走后,娘把姑娘的洗脸水泼向停轿处,并说:“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。”

  花轿到门后,请夫妇双方、有儿孙的“福太太”扶入洞房将齐眉发梳上,用线绞去脸部汗毛,谓之“开脸”。穿戴凤冠霞帔、裙袂,再由“伴妈妈”搀了洞房与新郎并肩“拜堂”。接着闹新房,喝交杯酒。伴妈妈虚掩房门,照看一对花烛。次日看花烛燃的长短,男左女右,以测夫妇日后消长。

  迎娶前一天,男家办“暖房酒”请客。婚后当日办“拜堂酒”新娘向长辈献茶、请教、长辈须给“见面礼”,新娘献鞋袜。接着请女方亲属赴晏,谓之“会新亲”。新娘偕新郎回娘家,谓之“回门。路程近的,须在太阳落山前返回婆家,进门时男前女后。

  建国后,婚娶程序逐步简化,有举行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的,但女方索要新礼这愈演愈烈。70年代后,除衣饰之外,还须购置成套家具,且样式、件数越来越考究。80年代又增加收录机、彩电、冰箱、沙发、席梦思、金戒指、金项链等高档物品,男方家庭还要办酒请客,少则五六千元,多至上万元,成为家庭一大负担。

  丧葬

  旧时天长丧俗繁琐,铺张浪费。有的人在生前就准备“寿材”(棺材)、“寿衣”,人死后大操大办,不少殷实人家因操办丧葬而家道中落。

  人死,其子女需到亲戚家“报丧”。停尸分男左女右,死者手握柳枝穿的7个烧饼,各为“打狗饼子”,头前放一碗半熟的米饭,名“倒头饭”。头脚各点一盏油灯。焚烧纸轿、纸字。孝子均需跪迎。

  入殓封棺时,必请至亲到场,孝子备“插钉礼”叩请死者至亲敲“主钉”,名为“祭丁”。封殓后,以油泥做字,用孝子口气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,谓之“题壶”。棺柩停放中堂,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“ 七单子”,以便按时祭奠。死者年满60的“七单子”正贴,否则斜贴。逢七期请僧道做斋,名为“礼七”,“六七”,由死者女儿或侄女、外甥女备饭菜祭奠,谓之“换饭”。“七”、“吃”谐音、意为让死者今后不少饭吃。

  丧家需置一长25厘米、宽5厘米的木质神主牌,俗称“七人牌子”,上写死者名讳和生卒年月,以备后代查考。写牌时,将最后的主字写成王字,由孝子以米,墨添点,谓之“点主”。


  谚有“入土为安”。停柩时间视棺材大小而定。择地后举行“发引”,俗称“出柩”或“出田”,丧仪力术隆重。死者晚辈执“引魂幡”前导,沿途撒花又名“买路钱”,挽幛列队随后,亲友戴白孝巾执佛扶棺,沿途有路祭者,孝子匍匐叩谢,棺柩由“抬重”(8人)抬着在僧道鼓乐声中缓缓行进到墓地,掘玩谓之“穿井”。棺柩葬后,送葬者需“兜土”盖棺。葬后回家,孝子兄弟并肩在大门中跨火入门,不得抢先。当日宴请亲友,名为“回红酒”。如分遗产或兄弟结算丧葬费用等,酒后请亲友解决。3日后,将坟墓加高增厚,加上坟顶,祭奠,是为“复三”。

  建国后,移风易俗,葬礼简化,封建迷信活动日少。1925年天长建成火葬场。1979年以后,土葬人数有所回升,大操大办者少,在农村做斋礼七的旧俗时有发生。

  生育

  生养,尤其是生男孩或老来得子,向亲朋邻里散红蛋,3、5、9个不等。收到红蛋的人家则送老母鸡,或猪蹄子、烧饼、挂面等,叫“送汤”。孩子出生第三天,办酒招等亲友,为帮“三朝”,自谦为“汤饼宴”,亲友给孩子的贺礼叫“洗儿钱”,这天要敬“送子娘娘”,如生男孩,须祭祖先,庆贺有了香烟后代。小孩满月,剃胎毛,出生100天叫“过百路子”,1周年称“过周”,又叫“抓周”,一般都请客收礼。旧时有的人家多在这一天请“香火子”做“保子会”或“过关”,乞求消灾延寿,孩子10岁生日,亲朋也要庆贺。建国后,生孩子照例庆贺,但较以前简单,“送红蛋”,“送月子礼”等风俗仍流行。

  寿辰


  成人50岁方庆贺生日,有的宴客收礼,有的亲友团聚,60岁以后的整生日一次比一交隆重,庆贺一般逢九举行,如59、69、79等,谓之“做九不做十”,取长久之意。寿辰的头一天吃“暖寿酒”,当天设寿堂,子女为老人蒸寿糕、寿桃、来贺的亲送“寿幛”、寿联、寿糕等礼品,请吹手,放鞭炮送至寿堂,向“寿星”祝贺。一般招待面条,谓之“寿面”,官裕人家还特制寿碗、寿筷、分赠来客。至亲吃“寿星”碗里的面条叫“讨寿”。

  建国后,农村、小集镇借祝寿之机,大肆请客送礼之风时断时续,城区多为亲朋欢聚,收礼者少。孤寡“五保”老人的寿辰,多由所在村或街道操办,为老人做新衣、买礼品,邻里、村民到“寿星”家欢聚,农村有的还放电影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